云原生安全运营:全方位防护策略
发布时间:
2024-12-20 21:00
一、云原生安全概述
云原生,简而言之,是指为云而设计的应用,充分利用云计算的优势,如微服务架构、容器化、持续交付与部署(CI/CD)、以及自动化运维等。这一转变带来了开发效率的提升和运维成本的降低,但同时也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,如镜像安全、运行时安全、云原生基础设施与集群网络安全等。
二、开发构建阶段的安全运营
2.1 代码安全审查
静态代码分析:在代码编写阶段集成静态代码分析工具,自动检测代码中的安全漏洞、编码错误和潜在的安全风险。
安全编码培训:定期对开发团队进行安全编码培训,提升团队对常见安全漏洞OWASP TOP 10(如SQL注入、XSS攻击等)的认识和防范能力。
2.2 依赖管理
依赖项扫描:使用软件成分分析工具(SCA)自动扫描项目依赖库中的已知漏洞,确保使用的第三方组件是安全的。
版本控制:通过版本控制工具(如Git)和依赖管理工具(如Maven、npm)管理依赖版本,防止未经审核的依赖升级引入安全风险。
2.3 Dockerfile文件安全审计
1) 使用官方基础镜像并定期更新,以保证镜像的安全性。
2) 最小化镜像可以减少安全漏洞的风险,尽量只安装必需的软件。
3) 及时更新修复软件的安全漏洞,建议在安装软件时更新到最新版本。
4) 不要以root用户运行容器,以root用户运行容器会增加容器被攻击的风险,应该使用非root用户运行容器。
5) 仅公开应用程序所需的端口,避免公开 SSH (22) 等端口。
6) 避免使用ADD指令,使用ADD指令会在构建镜像时暴露机密文件的信息,建议使用COPY指令。
7) 禁止在Dockerfile中存储密码或凭据,在Dockerfile中存储密码会增加镜像被攻击的风险,应该使用Docker Secret或者环境变量的方式来存储密码。
8) 清理不需要的文件,在构建镜像时,可以删除不需要的文件和信息,减少容器被攻击的风险。
2.4 镜像安全管控
1)镜像构建安全
a)使用官方或受信任的镜像源作为基础镜像。
b)采用多阶段构建减少镜像体积,降低攻击面。
c)避免泄露敏感信息,使用secret存储访问凭证等信息。
d)限制容器权限,使用非root用户运行。
e)严格限制端口暴露。
2)镜像扫描与漏洞修复
a)在镜像构建完成后,使用镜像安全扫描工具对仓库与节点镜像进行周期性全面扫描。
b)镜像漏洞修复,资产关联系统责任人,重点关注高危漏洞(含远程代码执行、本地提权等)。
3)镜像管控
a)禁止非信任镜像流入开发测试环境,必须申请领导授权并执行镜像安全扫描,检测无安全风险可允许使用。
b)对存在高危漏洞、病毒、木马等危险镜像禁止运行,通过镜像安全工具自动阻断风险镜像的运行。
三、部署阶段的安全运营
3.1 yaml文件安全审计
1) Pod必须指定命名空间部署。
2) 默认禁止使用特权容器。
3) 禁止挂载宿主机敏感目录,如根目录/、/etc/、/run、/proc等。
4) 最小化CAP特权,明确需要使用的CAP权限进行按需分配,常见有AUDIT_WRITE、CHOWN、DAC_OVERRIDE、FOWNER、FSETID、KILL、MKNOD、NET_BIND_SERVICE、SETFCAP、SETGID、SETPCAP、SETUID、SYS_CHROOT。
5) 限制资源配额,按需配置cpu与内存request和limit。
6) 以非root用户身份运行,容器不得将runAsUser配置为0。
7) 不允许特权提升,allowPrivilegeEscalation=false。
8) 默认禁止hostPath挂载卷,应使用nas或其它外部存储资源。
9) 限制使用主机端口。
3.2 访问控制与身份认证
最小权限原则:基于RBAC(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)模型,为服务和用户分配最小必要权限,减少权限滥用风险。
服务账户管理:对Kubernetes中的Service Accounts进行严格管理,使用Kubernetes Secrets存储敏感信息,如数据库密码。
3.2 网络微分段
网络策略:利用Kubernetes Network Policies定义细粒度的网络访问规则,实现微服务间的隔离,防止横向移动攻击。
服务网格安全:在采用服务网格(如Istio)时,利用其提供的mTLS(相互TLS)功能,确保服务间通信的加密和身份验证。
3.3 安全配置管理
安全基准配置:基于CIS(Center for Internet Security)等权威机构发布的基准,为Kubernetes集群和容器配置安全标准。
自动化配置审计:利用Kube-bench、kube-hunter等工具定期对集群配置进行审计,及时发现并纠正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配置。
四、运行阶段的安全运营
4.1 运行环境安全
主机操作系统:应定期对操作系统进行更新,确保所有软件组件都是最新版本,以减少安全漏洞。
Kubernetes集群:正确配置Kubernetes集群,确保集群的默认安全设置符合CIS基线要求。
容器运行时:确保使用的容器运行时满足安全性、稳定性以及与Kubernetes的兼容性。
4.2 运行时监控与防御
容器运行时安全:部署运行时安全工具,实时监控容器行为,检测并阻止异常活动,如容器逃逸、反弹shell、执行挖坑程序等。
日志与监控:通过Prometheus+Grafana或集成ELK Stack(Elasticsearch, Logstash, Kibana)等监控方案,收集并分析容器和应用的日志,及时发现安全事件。
4.3 应急响应与恢复
应急响应计划: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流程,包括事件报告、分析、处置和恢复步骤,确保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迅速响应。
备份与恢复:定期备份关键数据和配置,测试恢复流程,确保在遭遇攻击或故障时能快速恢复服务。
五、云原生安全运营的关键点
策略一致性:确保云原生环境下的安全策略与企业整体的安全政策保持一致,避免安全孤岛的出现。
自动化与集成:充分利用云原生环境的自动化特性,将安全检测、监控和响应集成到CI/CD流水线中,实现安全左移。
持续监控与适应:云原生环境动态变化快,需要建立持续监控机制,并根据环境变化适时调整安全策略。
文化与培训:构建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,通过定期培训提升团队对云原生安全的理解和应对能力。
上一页
上一页